“二小放牛郎”:红药水写就英雄赞歌

在沈阳音乐学院校史馆里,有一本1957年版的《抗日战争歌曲选》,其中收录了《歌唱二小放牛郎》。本文图片为受访者供图

1959年,根据《歌唱二小放牛郎》,作曲家秦咏诚创作了交响诗《二小放牛郎》。
本报记者 杨竞
核心提示
83年前唱响在晋察冀边区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如今仍在中华大地上回响。这首用高粱秆蘸红药水写就的歌曲,背后是抗战时期千百个“王二小”式英雄的缩影。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和平岁月,从音乐学院的课堂到少年宫的排练厅,这首歌曲不仅记录了一个放牛娃的英勇故事,更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基因。
《歌唱二小放牛郎》词作者方冰曾任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曲作者劫夫曾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1942年,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大扫荡,英勇的中国人民为守护家园故土,书写了一段段悲壮故事。当年28岁的方冰和29岁的劫夫深受触动,以此为背景谱写了《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英雄赞歌。
9月的山坡、13岁的牧童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7月26日,沈阳市和平区少年宫童声合唱团的60多个孩子,整齐站在排练厅里,饱含深情地演唱《歌唱二小放牛郎》,从激昂旋律中,仿佛看到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王二小” 勇敢坚强的身影……
“当年‘王二小’牺牲时只有13岁,和这些孩子的年龄差不多一样大。” 指挥排练的少儿声乐教育家李抗非说,每次排练和演唱,孩子们都是眼含热泪,旋律后边二小的故事,激发着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记者曾于1996年初夏采访过《歌唱二小放牛郎》词作者方冰。那次采访中,一些关于“王二小”的对话至今难忘……
方冰家住沈阳市黄河北大街6号的离干小区里,这里住着马加、韶华等多位蜚声文坛的作家。采访当天,方冰身着白灰蓝紫颜色相间的细条衬衫,笑容温暖。
当年,方冰是驻扎在河北平山县滚龙沟村附近西北战地服务团的记者、诗人。
方冰说,1942年9月,晋察冀边区的田野上是金黄色的,孩子们应该是唱着牧歌走在丰收的田野上……可是,当时日本鬼子在华北“清剿”“扫荡”非常残酷,面对敌人的残酷“扫荡”,当地军民展开艰苦的反“扫荡”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我和劫夫将自己看到、听到、不止一次让我们流泪的抗敌事迹,集中在我们熟悉的那些扛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放牛、拦羊、同敌人机智搏斗的孩子们身上。”方冰说。
当时在晋察冀革命根据地,时常听到百姓讲述平山县闫福华、涞源县王禾、顺平县王璞等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9月16日是方冰的生日,歌中“王二小”壮烈牺牲的日子也是9月16日。方冰说:这不是巧合,是特意这样写的,使自己与小英雄合一,为了永远不忘“王二小”。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80多年来,在这首《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影响下,关于“王二小”题材的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如诗剧《王二小放牛郎》、儿童文学《王二小的故事》、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交响诗《二小放牛郎》 、电视剧《少年英雄王二小》等。英雄的故事仍在传唱,不屈的战斗精神正绽放着时代的光芒。
在河北省平山县北乡南滚龙沟村二道泉的悬崖边,矗立着一座“王二小”的雕塑。《歌唱二小放牛郎》就是在这里的一间民房里写就的。
红药水写歌、葫芦瓢弹唱
方冰详细介绍了歌曲的创作过程:“一天我和劫夫坐在房前的台阶上晒太阳,谈起这大半年各自的经历,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太多了,感叹不止……相约把那些动人的材料写出来,纪念英雄们。当时文具纸张奇缺,我取出一支钢笔尖,插在高粱秆上,蘸着红药水,在一张麻纸上写出了《歌唱二小放牛郎》歌词,劫夫很快谱出曲子来了。”
李抗非说,《歌唱二小放牛郎》是革命历史叙事音乐代表作,歌词创作采用民歌体叙事结构,通过“牛儿还在山坡吃草”等白描手法构建故事场景,且音乐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所以令人百听不厌。
当年,第一个唱这首歌的是西北战地服务团里的顾品祥,劫夫一句句教顾品祥演唱,指导她如何将这首歌唱得抒情且坚强有力,唱出对英雄的赞美、对敌人的仇恨。
劫夫女儿李丹丹对记者说,父亲还用葫芦瓢模仿曼陀铃做了个瓢琴,让顾品祥自弹自唱,这样更有亲和力。从此, 顾品祥就抱着这个土乐器,走到哪儿唱到哪儿,一直唱到日本投降、抗战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这首《歌唱二小放牛郎》,激励了很多人走向革命、走上抗战之路,后被编入小学音乐教材,成为全中国少年儿童的必学歌曲。
在沈阳音乐学院校史馆里,有一本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歌曲选》,其中收录了《歌唱二小放牛郎》。校史宣讲团成员、民声系学生巩祺瑞说:“每次讲‘王二小’故事时,很多大学生流泪,英雄的故事即使讲无数遍,依旧能带来满满的感动。”
演员方青卓是方冰的女儿,采访方青卓时,她说:“我爸对王二小的爱刻在他的心里了。1997年初他得病住院,我从北京赶回沈阳护理,见他昏迷时,就凑在他耳边低声唱: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他眼睛真就睁开了。”
作为一部经典抗战音乐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歌唱二小放牛郎》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被编入小学音乐教材,成为全中国少年儿童的必学歌曲。
“整首歌采用叙事体裁,悲凉的歌词在同一曲调里反复吟唱,如泣如诉。合唱在这首歌曲中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表现力,通过速度、力度的变化营造出强烈的情感起伏,深化音乐感染力。”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王硕说。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