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会上的“娃娃脸”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稚嫩的脸庞带着些许羞涩,紧握的双手,微微出汗。
坐在发言席上,沈阳大学文法学院历史系2024级本科一年级学生高永卓略显紧张。他定了定神,停顿几秒后,开始语气平缓地向现场专家、学者分享自己的研究题目——《浅析清代柳条边政策下东北民族交融的路径与特征》。
这是7月19日下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分组论坛上的一幕。
该学术研讨会由沈阳大学主办,是近年来沈阳大学历史研究领域学术水平最高、议题最全的一次学术研讨会。
高永卓是200余位参会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本科生在读的参会人员。
按照小组顺序,高永卓最后一位发言。之前小组里十几位学者的精彩论述,既让他收获满满、视野大开,也让这位第一次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的年轻人紧张起来。他腼腆地摆摆手,谦虚地说:“我是历史方面的‘小学生’,这次是来向各位老师学习的。”
见状,小组讨论主持人、鞍山师范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苏卫国一个劲地鼓励他,“没事,大胆发言,大家都愿意听。”与会者鼓起掌来。随后,会场一片寂静,静待这位年轻人的精彩亮相。
高永卓深吸一口气,站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高度,条分缕析地梳理和研究柳条边政策及其历史沿革。发言结束,会场再次响起热烈掌声。
高永卓告诉记者,几个月前获知要举办这次研讨会的消息后,他特别想参加,但听说国内高校此类研讨会很少允许本科在读大学生参会,他一时犯了难。老师鼓励他,从身边历史研究入手,争取写出一篇高水平论文。
“我从小就对历史十分感兴趣。我的家乡在沈阳市法库县,这里有很多地名,比如‘大东门’‘小东门’‘边门社区’等都与柳条边有关系,所以,我将研究视角定在这里。”高永卓说。
“实事求是地说,高永卓的论文没有达到成熟学者的水平,但是,他是国内唯一一位报名这次学术研讨会的本科生。基于鼓励年轻学生参与、传承学术思想、打造包容的学术环境等几方面考虑,我们经过讨论后批准了他参会。”此次学术研讨会的承办者、沈阳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杨小梅说。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刘晓飞是这次学术研讨会的小组学术成果汇报人,高永卓就在她所在组别。她认为,高永卓对历史的挚爱以及这次学术会议对年轻一代学人的培养,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我之前想在研究生阶段改读其他专业,但通过这次学术会议,我改变了主意,我想继续把历史研究深入下去。”高永卓说。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